close
html模版陳炯明歸葬惠州西湖紀實 1935年4月3日,農歷三月初一,民國時期的廣東禁賭紀念日,惠州西湖紫薇山下氣氛肅穆,各路民國政要齊集,為陳炯明歸葬惠州西湖舉行公祭。

陳炯明,字競存,1878年生於清末惠州府海豐縣(今屬汕尾市),是辛亥革命元勛、民國廣東軍政領袖,在歷史上頗受爭議。因政見不一,他與孫中山決裂,引發瞭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陳炯明在惠州“老巢”負隅頑抗,最後被打敗,退居香港。1933年9月,陳炯明在香港病逝,但直到1套房設計改裝專家-台中套房設計,台中10坪裝潢,台中房屋拉皮,套房裝修,套房裝潢,套房設計,小套房裝潢,小套房 裝潢案例,套房裝潢設計935年4月才歸葬辦公用品惠州西湖紫薇山。

陳炯明在惠州西湖公葬的新聞,當時幾乎國內所有的大報都做瞭報道,但東時記者註意到刊發於《南華早報》(英文媒體)1935年5月8日的一篇通訊《GENERAL SBURIAL——— MagnificentMau-soleumNearWestLake》,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觀點,大意為“精心營造的陳炯明墓雖然還比不上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墓,但周邊美麗的景色,則無疑遠遠超過瞭它”。

陳炯明棺木覆以藍佈示木野養生會館-官方網站意“反孝”

根據陳炯明之子陳定炎與李敖編撰的《陳競存(炯明)先生年譜》記載,1933年,56歲的陳炯明先是在1月13日得知瞭母親重病的電報,於16日回到香港侍奉母親。8月18日,患腸炎入住馬島醫院調治。9月9日病稍稍痊愈。10日病又發。19日晚病漸重。21日移居黃泥湧毓秀街二十五號定廬。22日凌晨2時逝世。彌留之際,陳炯明張口連呼“共和!共和!”二語。

據1933年10月20日 《大漢公報》報道,陳炯明靈堂的佈置與眾不同:在靈堂前橫懸五色旗,兩旁則掛以紅黃藍三色旗,旗尾劃有藍線,正中標一“井”字,棺木上覆以藍色薄佈,靈牌上書“顯考定威將軍廣東省長陳公炯明神主”。

該報道據陳炯明親信陳演生的說法對這一靈堂佈置作瞭解釋:“五色旗為陳生平所擁護之國旗,兩旁則為致公黨黨旗,內‘井’字系含耕者有其田之意。陳為致公黨黨魁,故死後應懸黨旗以示尊崇。棺上藍佈系‘反孝’的表示,因陳尚有八十三齡老母在。”

陳炯明在香港的公祭頗為簡陋,到場的政要僅陳銘樞和翁桂清兩人。

逝世一周年後決定歸葬惠州西湖

陳炯明逝世後,當時因葬地未定,財力不足,“遂將靈樞寄於香港東華義莊”。1934年9月22日,在陳炯明逝世一周年紀念之際,陳炯明的親友和致公黨黨員等多人,齊集香港跑馬地毓秀街陳宅舉行祭禮,儀式雖然簡單,但氣氛嚴肅。祭禮結束之後,陳演生透露他昨天和周醒南等人已經前往惠州西湖物色合適的葬地。會後組織瞭葬事籌備處,並推陳演生等多人為董事,負責陳炯明歸葬惠州西湖之事。

陳炯明將歸葬西湖的消息傳開後,立馬得到瞭民國政府的支持。時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的陳濟棠更是飭令保護陳氏親友在惠州西湖為陳炯明選擇葬地,同時還通告各方,讓葬事籌備處收到瞭大量捐款。當時共有兩處可供選擇,一是鱷湖畔的紫薇山下,另是豐湖畔的黃塘。眾所周知,最後斷定瞭紫薇山。

陳炯明與惠州西湖淵源極深。1922年鄧仲元遇刺後,陳炯明就想將這位跟隨他多年的愛將安葬惠州西湖,後來不果。孫陳決裂後,陳炯明便隱居惠州西湖百花洲。當他看見西湖多年來未疏浚,湖濱道路不通,景物大多毀壞時,就帶頭倡議修葺西湖,並親自撰寫《修理西湖募捐序》。

陳炯明公葬前後收逾3000挽聯

1935年4月3日,各路記者雲集惠州西湖報道葬事盛況,有報道稱當天參加祭禮的人超過千人,“陳之為人懷念,於此可見”。

祭禮現場搭有牌樓一座,高懸黑底白字的“遺愛長存”橫額。進入牌樓則是一座禮堂,中間放置長桌,中設陳炯明生前肖像,稍側是陳炯明長子陳定夏的遺照。禮堂四壁掛滿瞭各界挽聯。據陳定炎統計,自從陳炯明逝世後,收到逾3000挽聯。

當天參加儀式的民國政要不在少數,公葬儀式的主祭人是陳炯明的生死之交、雲南駐省代表但懋辛。據說但懋辛精通堪輿之術,還特地帶瞭羅盤過來,勘測陳炯明墓的方位,使得記者有 “於此翻雲覆雨的世態中,益使人感其友誼之厚焉”。

關於陳炯明葬事的公開報道,最詳盡的一篇可謂《陳炯明歸葬故土惠州西湖紫薇山》,該報道刊載在1935年4月4日香港著名報紙《香港工商日報》上。該報道有2000餘字,從香港到東莞再到惠州,詳細描述瞭陳炯明葬禮情況和惠州當時的風土人情。

該報道還解釋陳炯明何以要歸葬西湖的疑問,稱惠州是陳炯明的發源地﹐也是他曾死守過的堡壘。民國十一年(1922)他當廣東省省長時,便有在西湖息影而終的志願,紫薇山,是他想建“西湖醫院”之地。

延伸閱讀

《陳炯明歸葬故土惠州西湖紫薇山 》摘錄

昨日從省港往惠致祭的人出乎意料地熱烈。

上午七時許,踏上尖沙咀廣九車舉首一望,已經見著許多佩上“陳競存先生公葬紀念”襟章的乘客。

行瞭一時一刻的“廣九”車,不覺間已到樟木頭瞭。我們下車瞭,轉過“樟惠公路”的汽車上,人們的話匣又打開瞭。一位操著客籍口音的乘客說,這條公路是全省最先建築的。

現今這路的當事者,為瞭這個緣故,今日完全報效載客,可謂熱心極瞭。

過瞭石馬、官倉、赤山、紅崗、埔仔,便由東莞轉入惠陽,沿途的風景頗足令人悅目。不久便經過在“東江戰史”(註:指東征)上占最重要之一頁的飛鵝嶺。

車再行幾分鐘,我們已抵達這令人心焉向往的湖濱。汽車的膠輪在泥濘的路上不斷地飛動著,不一會兒便到達目的地瞭。

我們下瞭車,行幾十步便到祭棚﹐這棚是由湖岸搭出湖中的。高約五丈,長六七丈﹐闊約四丈,入門一座派碑樓,上掛“魂兮歸來”白佈橫額。

兩旁有白佈黑字對聯:“湖山合埋骨,贏博共歸魂”。四周壁上,所懸挽聯無數。正中盡處擺陳的靈柩,柩前置陳遺像,像前則為祭臺。

在祭者之群中,閃出幾個政界人物,一個是“西南政委”黃季陸,一位是“雲南代表”但懋辛,一位是“第三軍長”李揚敬代表何傢瑞,一位是前廣東司法界名人徐傅霖。此外過氣政界要人還多著,大有不勝枚舉之勢。

“省港”兩方陸續到祭的約莫有三百人,十二時正舉行。致祭禮:一﹐齊集。二﹐肅立。三﹐主祭人陳啟輝就位。四﹐奏哀樂。五﹐獻花。六﹐讀誄文。七﹐行三鞠躬禮。八﹐默哀三分鐘。九﹐奏哀樂。十﹐鳴炮。十一﹐禮成。

祭禮行畢,便運柩到“紫薇山”安葬。“紫薇山”的風景很秀麗,山之下是“西湖”,相傳是蘇東坡命名的,遠望百花洲、泗洲大聖塔、白鶴峰﹐歷歷在目,甚具山水之勝﹐這塊葬地可謂擇得其所瞭。

陳氏的長子定夏是在陳出殯之日棄養的,昨日也一同埋葬於紫薇山上,給來祭者一陣心酸。

查陳氏死後﹐傢無長物,故傢計頗困。陳有五女,名寶瑤、碧瑤、淑瑤、瑞瑤、美瑤;子二,名定炎、定炳,現在(香港)史塔士道“嶺南小學”念書,他的夫人近年因痛憶亡夫,身體時罹疾病,眼疾至今仍未痊愈,故昨天沒有到惠治葬。

據“治喪處”的辦事員說,陳氏的墳墓,打算可能范圍內使其具相當規模,但刻下收到的助金還不多﹐將來能否依照圖則完成﹐還成一個問題。

本版文字 《東江時報》記者嚴藝超本版圖片 《東江時報》記者嚴藝超 翻拍

13BCA02DC4980A4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hp619w1k5 的頭像
    yhp619w1k5

    六六的網購清單

    yhp619w1k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